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5次会议上将贵州省列入全国首批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标志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
当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将主题定位“绿色发展,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这不光是王阳明的思想,也是贵州省实干的宣言。既要论起来也要干起来,贵州省这番知行合一的生态发展实践到底成绩如何,怎样评估,如果王阳明老先生穿越到现在的贵州,他会不会点赞?会给哪些项目点赞呢?
点赞一:建设农业园区,打造绿色农业
(图为贵州省清镇标准化养殖场,农业园区已成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近年来,立足山地资源禀赋,贵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形成了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全省重点打造的“5个一百工程”园区建设中,贵州省主要领导指示,其他园区建设都要封顶,只有农业园区建设上不封顶,只要有条件,能够保护生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多多益善。
如今,贵州省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比如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有了自己的地位,比如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湄潭翠芽、都匀毛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一批特产形成品牌,畅销全国。
走进安龙县贵州汇珠薏仁集团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碌着灌装薏仁精油。汇珠薏仁集团每年可产薏仁精油1000吨,产值超过26亿元。薏仁产业风生水起,让黔西南州数以万计的农民增收。如今,黔西南的薏仁米种植规模已达30万亩以上。
雪榕生物威宁食用菌产业园项目是威宁自治县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从培育房到出菇房,密密麻麻的菌棒遍布其中。公司负责人刘相涛介绍,该公司已形成日装菌棒4万袋的生产规模,每天使用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原料70吨左右,日产香菇30吨,年产值1.3亿元,解决近400人就业。
“该公司利用了一些烟秆、秸秆、玉米秆等,充分利用了当地废弃的资源,对环境的保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贵州省农委负责人认为,该项目增加了贵州食用菌产量,它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产业化,对技术、产能、用工以及农业效益的提高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点赞二:投入30亿元植树造林
( 图为梵净山天然林 )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绿色生态是贵州崛起之路,是贵州超越江南最大的资本。从2000年开始,贵州走上生态发展之路,十四年时间建设营造林3600万亩,每年森林覆盖率增加1%,到了201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贵州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全省查处7700多个涉及生态的案件,设定了生态发展的九条底线,这些政策措施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2015年,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开始实施,当日全省8万人参与植树活动,贵州充分把生态建设和保护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化利用,计划在三年内造林绿化1200万亩,底产林改造1200万亩,林业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确保完成1200万亩力争达到15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