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学纹绣最怕的出血问题,聚亿美导师教你如何解决!
搜索:
您的位置: > 中国行业网 > 商业商道 > » 正文

贫穷不是生态文明 绿色红利要会共享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由于千山阻隔,长期发展滞后,“欠发达、欠开发”曾一度是这块土地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三农”和经济向纵深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山清水秀但人民贫穷,不是生态文明,贵州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跨越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民生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后发省份必须赢在绿色崛起

  贵州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深、力度不够,但这也让贵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真山真水。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贵州遇到的第一个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意识到,后发省份的崛起,必须赢在“下一步”,要绿色崛起,而不能再走先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为贵州省会所在地的贵阳市成为了贵州绿色崛起计划的第一块试验田。

  2007年12月29日,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围绕“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目标,谱写生态文明的“贵阳样本”。

  2008年10月,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从6个方面分33项指标,分解落实任务到责任部门。

  2009年,贵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提升生态经济发展质量等措施。同一年,环境保护部正式批准贵阳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2012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实施《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要求贵阳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顶层设计,绿色生态是底线

  从2009年开始,贵州从点上寻求突破,开始了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步伐。

  为切实加强全省重点流域环境保护工作,探索流域污染补偿制度,贵州省政府决定在乌江(含乌江上游三岔河、红枫湖和乌江干流)、沅水(含清水江、舞阳河、松桃河)、都柳江、牛栏江—横江(含草海)、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赤水河等8大水系实施环境保护河长制。

  此后,以贵阳市为试点,成立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并探索成立了其下属的生态文明建设局,将环境保护局、市林业绿化局、文明办、发改局、经信局、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等部门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职责划转整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执法。

  随后,贵州省出台了并大力实施了绿色贵州建设3年行动计划、林业产业3年倍增计划、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3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出台了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在赤水河、乌江流域开展了12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等。

  2014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林业生态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先后启动了贵州省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和贵州省县乡村造林绿化工作,划定了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和湿地保有量等在内的九条林业生态红线和9206万亩的红线管控区域。贵州省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森林面积达到1.29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为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15年来,贵州造林面积达3600万亩。

  河长制生态补偿机制双管齐下,贵州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主要河流水质良好,清澈见底;贵阳公交车以LNG清洁能源替代了传统的汽油,贵阳市公交车数十年的“黑尾气”历史就此终结;贵州省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天天优良,88县66个空气质量得满分;全省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从原有的30个增至36个……

我来挑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合作 - 网站留言 - 网站地图